首页 >> 斑鸠菊

张建军栽下科技树结出丰收果三叶鹿药

时间:2022/07/08 00:56:13 编辑:

张建军栽下“科技树”结出“丰收果”

张建军是榆林市果树开发办公室主任、蚕桑工作站站长,一名高级农艺师。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,田间地头、山山峁峁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,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大山里的乡亲们送去致富“法宝”,他说:“不管职务、…   张建军是榆林市果树开发办公室主任、蚕桑工作站站长,一名高级农艺师。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,田间地头、山山峁峁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,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大山里的乡亲们送去致富“法宝”,他说:“不管职务、荣誉怎样变化,我献身科技事业、服务农民的心始终不会变。”

扎根第一线推广新科技

28年来,张建军长期包村蹲点,工作在第一线,推广实用技术,带领大家致富。

1985年,张建军被派驻榆阳区刘官寨村,负责苹果栽培管理技术指导。当时,群众对科学技术不了解,有一次,看着一户村民的果树树型很乱,他心里着急,拿起剪刀就修剪起来,结果被赶来的主人一顿臭骂,说他“胡整”。但到了秋天,这棵果树成了村里的“果树王”,结的果又多、色泽又鲜艳。这下,全村人都对他刮目相看。张建军在这个村驻了5年,在他的指导下,刘官寨的果园成了远近有名的高产果园,这个村也成了最先拥有电视、洗衣机、摩托车新“三大件”的富裕村。

从事农技推广以来,张建军驻村包点20个,引进各种果树、西瓜甜瓜品种124个,提供优质苗木、接穗320万株,推广实用技术60多项,培训农民10万多人次。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,他参加实施的《苹果优质高(丰)产技术开发》项目,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发展新产业谱写致富曲

榆阳区寺伙沟村是个移民村,村里只有150多亩地可供耕种,200多名村民过着“年初贷款种地,年底卖粮还钱”的日子。1993年,市科协与农学会决定,由张建军负责在该村建立村会联系点。

来到村里,他先建起高抽站,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。经过调研,他发现该村十分适合栽植葡萄。在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,张建军与村支部、村委会班子反复研究,最后决定规划建设高标准的葡萄、时令水果、梨树等优质果树试验示范园,逐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,推进农民脱贫致富。

村民们只吃过葡萄,但谁也不知道怎么种,不愿意当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于是,张建军鼓动文化水平较高、见识较广、经济实力较强的谢宗秀老人先行先试。在与老人反复算账对比后,老谢终于同意先种4亩葡萄试验。为了确保试验成功,张建军从整地到栽植,从浇水到施肥,从剪枝到管理,从收获到销售,手把手教老谢,面对面讲葡萄管护知识。在他的精心指导下,葡萄园第三年开始有了收益,老谢连续几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,成为全村首个万元户。

在老谢的带动下,村民们纷纷要求栽葡萄种蔬菜,发展多种经营。寺伙沟村成了当时多种经营的先进典型,全区万元户最多的村。目前,寺伙沟村以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600亩,人均纯收入1万多元,位居全市村域经济的前列。

富起来的寺伙沟村人为张建军送来“科技致富领头雁”的牌匾。张建军“火”了,找他咨询指导、规划发展农村经济、建设葡萄园和温室大棚的人络绎不绝。如今,在他的策划和指导下,已初步形成长城沿线5万亩葡萄带,南部丘陵沟壑区50万亩山地苹果带,榆林的果树生产和农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。

普及新技术争当排头兵

张建军还坚持“科技与推广并重,业务与管理结合”的工作思路,先后主持实施榆林地区“三十万亩酥梨基地建设”“百万亩水果工程”“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”等重大项目,成效显著。

1995年至2005年,他自选课题主持实施“长城沿线风沙区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”项目,建成5万亩大粒鲜食葡萄生产基地,辐射周边省区发展葡萄8.3万亩。该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。2002年以来,他又主持实施了“榆林南部山区百万亩蚕桑基地建设”等多个项目,累计新引进桑、蚕新品种23个,争取“东桑西移”项目和产业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,有力推动了我市南部蚕桑产业的发展。

2009年,抓住陕西苹果北扩的大好机遇,张建军组织实施“榆林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”等项目,引进苹果新品种42个,建成标准化山地苹果示范基地10.8万亩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全市现有各类果树296万亩,农村果业专业合作社60多家,果业龙头企业70多家,初步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、技术服务与市场营销体系,“榆林山地苹果”“榆林沙漠葡萄”品牌越来越被人熟知。

果业的发展离不开张建军的策划指导,他也因此获得了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。今年,全市人才暨科技创新大会上,他又获得了市杰出人才贡献奖。

济南试验机公司

四平试验机

安顺试验机

试验机公司

相关资讯